南方吃米北方吃面,擁有4000年歷史的面條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食物,它起源于中國,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。由初期的東漢、魏晉南北朝、到后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紀錄。但起初對面條之名稱卻不統一,除普遍水溲面、煮餅、湯餅外,亦有稱水引餅、不托、馎饦等。“面條”一詞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;“面條”為長條形,花樣卻多不勝數,什么冷淘、溫淘、素面、煎面等皆屬“面條”;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嘆為觀止,可搟、可削、可撥、可抿、可擦、可壓、可搓、可漏、可拉等。
面條起源于中國漢代。那時面食統稱為餅,因面條要在“湯”中煮熟,所以又叫湯餅。早期的面條有片狀的、條狀的。片狀的是將面團托在手上,拉扯成面片下鍋而成。唐代人食用湯餅,要用筷子挑起,這也從側面說明,面條在此時已發展成“條”狀。到了魏、晉、南北朝,面條的種類增多。著名的有《齊民要術》中收錄的“水引”、“馎饦”,“水引”是將筷子般粗的面條壓成“韭葉”形狀;“馎饦”則是極薄的“滑美殊常”的面片。
隋、唐、五代時期,面條的品種更多。有一種叫“冷淘”的過水涼面,風味獨特,詩圣杜甫十分欣賞,稱其“經齒冷于雪”。還有一種面條,制得有韌勁,有“濕面條可以系鞋帶”的說法,被人稱為“健康七妙”之一。
最典型的面食文化傳遞莫過于日本。同樣是在宋朝,一位名叫“圓爾辨圓”的日本僧人(后被稱為“面條和尚”)從臨安學成歸國。歸國行李里除了禪宗佛教的經書,還有一張以水車帶動齒輪的磨面機設計圖。來自中國的磨面技術連同吃面的風尚,經由日本僧人一起傳到了日本的寺廟廚房。
以小麥或蕎麥磨粉制成面條,煮熟后澆上海藻和蘑菇熬制成的高湯,日本僧人只有在吃面的時候才被允許發出進食聲,而面條從僧侶流傳到日本民間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習俗:吃面的時候發出的聲音越大,越表示禮貌。
2021/1/13 13:34:13 收藏
瀏覽次數:1139 次